偶然成為家人Dcard嘅作者通常係咩人?深入剖析呢個溫暖社群
一、咩係「偶然成為家人Dcard」?
喺香港嘅網絡世界入面,Dcard作為一個深受年輕人歡迎嘅匿名討論區,近年出現咗一個好特別嘅板塊——「偶然成為家人」。呢度唔係講血緣關係,而係一班素未謀面嘅網友,因為各種機緣巧合,建立咗好似家人咁親密嘅關係。
你可能會喺度見到:「同房室友變咗我嘅情感支柱」、「網友陪我去醫院做手術」、「打機識嘅戰友而家變成我嘅婚禮兄弟」。呢啲故事之所以吸引,正正因為佢哋打破咗傳統對「家庭」嘅定義,展現咗人與人之間純粹嘅情感連結。
二、寫「偶然成為家人」嘅作者主要係咩人?
1. 20-35歲嘅都市年輕族
睇過唔少「偶然成為家人」嘅post,你會發現作者大多數係20-35歲嘅年輕人。呢個年齡層嘅人正值建立自己社交圈嘅重要階段,但同時又可能因為工作壓力、生活忙碌而感到孤獨。
例如有位27歲嘅OL咁寫: 「喺香港做嘢真係好大壓力,成日OT到夜晚十一點。有次公司樓下間茶餐廳個侍應見我成日一個人食飯,主動同我傾計。而家佢已經成為我嘅『晚餐阿媽』,每次見到我都會問『今日係咪又捱夜啊?』」
2. 獨居或離鄉別井嘅族群
香港地少人多,但 paradoxically(矛盾地)好多人其實活得好孤獨。特別係啲獨居青年、離鄉別井嚟香港工作嘅人,佢哋更需要呢種「偶然家人」嘅溫暖。
有位從台灣嚟香港讀大學嘅網友分享: 「初初嚟到香港乜都唔識,連買張八達通都搞咗成個鐘。好彩遇到樓下茶記老闆娘,佢唔單止教我廣東話,仲成日請我食佢自製嘅蘿蔔糕。而家每逢過年我都會去佢度拜年,真係當咗佢係我香港阿媽!」
3. 原生家庭關係複雜嘅人
有啲人因為原生家庭嘅問題,對傳統家庭關係有啲抗拒,但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被愛同歸屬感。佢哋往往更容易被呢種「自己揀嘅家人」所吸引。
一位網友咁講: 「細個父母成日鬧交,搞得我好驚『家庭』呢兩個字。直到識咗而家呢班玩board game嘅朋友,每逢生日佢哋都會夾份送禮物俾我,先明白原來家人唔一定要有血緣關係。」
4. LGBTQ+社群成員
對LGBTQ+群體嚟講,「偶然家人」好多時比原生家庭更重要。特別係啲未被家人接受嘅同志朋友,佢哋好多時會建立自己嘅「揀屋企」(chosen family)。
有位男同志分享: 「出櫃之後阿爸阿媽三年冇同我講嘢。好彩有center識到而家呢班friend,佢哋會陪我過節、聽我訴苦。上年我做手術,佢哋輪流嚟醫院陪我,真係感動到喊。」
5. 高敏感或內向性格嘅人
性格內向或者高敏感嘅人,可能唔擅長經營大量淺層社交關係,但一旦建立聯繫就會好深入。正因如此,佢哋分享嘅「偶然家人」故事通常特別細膩同感人。
「我份人好怕人多,連公司聚餐都盡量避。但竟然同隔離位成日靜雞雞畫畫嘅同事成為好朋友,而家我哋每星期都會一齊去寫生,沉默但好舒服。」
三、點解呢啲人特別鍾意分享「偶然成為家人」故事?
1. 香港社會嘅孤獨常態
香港生活節奏快、工時長,好多人都活喺自己嘅bubble入面。根據調查,超過60%香港人曾經感到孤獨。「偶然成為家人」嘅故事正好回應咗呢種集體渴望。
2. 對抗「人情冷漠」嘅標籤
成日話香港人冷漠,但其實街坊街里之間嘅溫暖小故事比比皆是。分享呢啲故事某程度上係對主流論述嘅一種反擊。
3. 重新定義何謂「家人」
而家後生一代越來越接受「家人」唔一定要血濃於水。分享呢啲故事其實係在默默推動一種新嘅家庭觀念。
4. 治癒自己同他人
好多作者都提到,寫低呢啲溫暖經歷嘅過程本身就有療癒作用。而讀者睇到亦會覺得「原來世界冇想像中咁冰冷」。
四、「偶然成為家人」嘅常見類型
睇過咁多post,可以歸納出幾種常見嘅「偶然家人」關係:
1. 屋企人型
- 樓下茶餐廳老闆娘
- 街市菜檔阿姐
- 大廈看更叔叔
2. 朋友變家人型
- 大學室友
- 公司同事
- 興趣班同學
3. 網絡結緣型
- 打機認識嘅戰友
- 討論區網友
- 社交媒體follow咗好耐嘅KOL
4. 意外相遇型
- 醫院同房病友
- 旅行時識嘅旅伴
- 寵物公園經常見嘅狗主
五、點樣培養屬於自己嘅「偶然家人」?
睇完咁多感人故事,你可能都想建立自己嘅「偶然家人」關係。以下是幾個實用貼士:
1. 開放自己,接受幫助
香港人出名獨立,但偶爾示弱反而會拉近距離。下次茶餐廳姐姐問你「做咩咁夜仲唔食飯」,不妨同佢傾多兩句。
2. 主動關心身邊人
由細微處做起,例如記住常去店舖staff嘅名仔,過時過節送張小卡片。
3. 培養共同興趣
參加興趣班或者義工活動,喺自然環境下建立關係。
4. 保持聯繫
關係需要經營,就算只係一個月約一次食飯或者send個message問候下都好重要。
5. 唔好怕尷尬
初初可能覺得「會唔會太唐突」,但好多深厚關係都係由一個小小嘅主動開始。
六、網友最感動嘅「偶然成為家人」故事精選
故事一:「7-11阿姐成為我嘅人生導師」
「大學畢業嗰年失戀又失業,成日半夜落樓下7仔買啤酒。有個當夜班嘅阿姐每次見到都會塞粒糖俾我,話『後生女飲咁多酒傷身啊』。後來我每次interview前都會去同佢傾陣計,佢成日同我講『你實得嘅』。而家我做咗HR,每次見倒求職者緊張都會諗起佢。」
故事二:「遊戲公會嘅戰友做咗我結婚證人」
「同而家老公係打online game認識,成個公會嘅人雖然分散喺唔同地方,但都會記得彼此生日。最感動係上年結婚,成班人特登飛過嚟香港參加我哋婚禮,仲做埋證人。」
故事三:「街市菜販做咗我BB嘅契爺」
「孕期反應好大,成日去街市買菜都嘔。有個菜販阿伯每次見到我都會留定啲新鮮薑同檸檬俾我,仲教我好多止嘔偏方。BB出世後佢成日送菜過嚟,而家個仔叫佢做『菜菜公公』。」
七、心理學家點睇「偶然家人」現象?
我特登搵咗位臨床心理學家朋友傾過呢個現象,佢有以下見解:
「從依附理論嚟講,人類天生就需要情感連結。傳統家庭結構解體後,呢種自行建立嘅親密關係某程度上填補咗情感空缺。特別對香港呢個高壓城市嚟講,『偶然家人』提供咗一種彈性更大、負擔更細嘅情感支持模式。」
佢仲指出:「有趣嘅係,呢類關係往往因為冇血緣嘅包袱,反而更容易表達真實情感。冇咗『你係我個仔就應該點點點』呢類expectation,關係反而更純粹。」
八、寫在最後
睇完咁多「偶然成為家人」嘅故事,不難發現作者們雖然背景各異,但都有一個共同點——佢哋都願意打開心扉,讓生命中嘅過客變成重要嘅存在。
喺一個成日話「人情淡薄」嘅城市,原來溫暖嘅連結隨處可見,只在乎我哋有冇心眼去發現同珍惜。下次當你喺茶記食飯、便利店買嘢,或者網上吹水時,不妨多留神身邊嘅人,話唔定你嘅「偶然家人」就喺左近。
正如一位網友所講:「香港最寶貴嘅唔係維港夜景,而係轉角遇到嘅人情味。」願大家都能夠搵到自己嘅「偶然家人」,一齊喺呢個石屎森林入面,築起屬於自己嘅溫暖角落。